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等奖(10)| 中国钢结构协会202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展示
最新动态
一等奖(10)| 中国钢结构协会202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展示
2024-12-1222

收录于话题

#科学技术奖

202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

荣誉表彰

『 第十四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10) 』



本期项目简介


1

获奖项目名称

预制组合柱-钢梁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

主要完成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中建六局(天津)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3

主要完成人

张锡治、丁永君、章少华、贾莉、黄世敏、刘洋、严加宝、李长亭、于敬海、马相、闫翔宇、董泊君、李星乾、赵有山、戴骁蒙





项目背景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优势,是一种高效经济的结构形式,契合新型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造的发展方向。传统混合框架的柱现浇施工,梁柱连接节点构造复杂,建造效率低;现浇柱缺少标准化设计,现场模板消耗大,成本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升混合框架结构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建造水平,项目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发了基于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下的预制组合柱-钢梁混合结构体系,具有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梁柱连接装配便捷高效、抗震性能优良等特点,符合绿色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创新成果



1


提出了预制组合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体系。基于离心工艺和工业化生产技术,发明了叠合可靠的预制组合柱,实现了标准化模具的多层连续生产,标准化模具不受层高和梁高变化影响,模具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化生产水平提升显著。揭示了预制组合柱的压弯剪耦合震损机理,提出了受剪和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揭示了钢套箍连接梁柱节点的破坏模式和受力机理,提出了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通过结构层次的系统试验,揭示了整体结构的震损演化过程与屈服失效机制,建立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图1 预制组合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体系

图2 梁柱连接节点及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2


开发了适用于预制组合柱-钢梁混合结构基于延性墙板的抗震性能提升技术,明确了延性墙板与混合框架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和耗能机理,实现了结构抗震性能的显著提升。

图3 基于延性墙板的抗震性能提升技术


3


基于损伤控制和抗震韧性理念,提出了混合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的塑性设计方法,实现结构地震破坏模式可控。阐明了短剪切耗能梁段的耗能机制,揭示了混合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损伤演化规律和屈服失效机制,基于预期结构合理屈服机制与目标位移,建立了混合框架-偏心支撑结构基于能量平衡的塑性设计方法,显著提升了建筑应对不确定地震风险的响应、适应和恢复能力。

图4 混合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基于塑性的设计方法


推广应用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29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标准2部。技术成果具有生产工业化程度高、构件及模具标准化程度高、装配施工高效、连接质量可靠和工期短等优势,体现了高性价比、经济适用和标准化特色,符合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发展方向。技术成果在天津、河南、河北、江苏等地工程建筑项目建设中推广应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

图5 论文著作、专利及标准

图6 典型工程应用


2007年3月,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国钢结构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设立“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国科奖社证字第0163号),每年评审一次。


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申报要求的“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提名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目前,协会多次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已有4个年度的6个项目获奖,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协会奖励坚持公益性,不收取任何费用,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要求做好《社会科技奖励年度工作报告》和社会科技奖励第三方评价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得到了钢结构行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联系人:

刘   丽  010-82229059 13810524096

邱林波  010-82227104 13661109635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