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二等奖(48)| 中国钢结构协会202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展示
最新动态
二等奖(48)| 中国钢结构协会202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展示
2025-06-066

202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

荣誉表彰

『 第八十八期: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48) 』



本期项目简介


1

获奖项目名称

山地复杂异型人行景观桥的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

主要完成单位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建三局钢构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3

主要完成人

张义、朱立新、董华、李保卫、周进兵、姚建忠、柯长元、何卫、赵闯、林尧





项目背景


深圳大顶岭绿道EPC项目,主要由绿道、三座人行景观桥以及山地景观建筑组成,该绿道最有特色的是“光明网红三桥”。三座人行景观桥设计新颖,尤其是悬桥,为国际首例钢板带桥。悬桥承重体系为两条长88m,宽0.75m,板厚为40mm Q690D预应力钢板带,主跨弧矢高1.395m,边跨弧矢高0.14m。桥面总宽2.7m,铺装采用111块混凝土预制板,预制混凝土板与钢板带用螺栓相连。基础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1/5跨处采用箱型钢斜撑支撑;两侧锚固索板转换器,转换器与山体锚索连接。国内外尚无类似山地复杂异型人行景观桥的建造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施工极具创新和挑战性。

深圳大顶岭绿道EPC项目悬桥照片


创新成果


01

采用高强钢板带为人行桥主要承重构件的新结构形式。通过CFD数值模拟、节段模型的风洞试验,得到面向强风条件下的大跨钢板带人行景观悬桥风致结构动力响应控制方法及参数。对多跨悬桥结构的抗震性态进行评估,提出此类桥梁抗震性能优化与设计建议。

地震响应随地震角度分量变化图


02

基于钢板带结构体系提出两阶段分析方法用于计算悬桥钢板带的无应力长度,考虑钢板刚度的影响,解决钢板带在无应力下的下料难度问题。基于Q690D高强钢的焊接性性能,通过合理匹配焊材,提高机械化程度,优化焊接工艺,保证了焊缝质量。通过以上创新的技术研发,使得大跨度桥体的线形得到有效控制。

各时间点的等效应力场云图


03

通过可穿戴式测力设备开展了大规模测力实验,获得不同运动模式下行人的足底力,为悬桥的人致振动计算提供荷载数据。研发了人行荷载与风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大跨钢板带悬桥的舒适度评估及控制技术,开展单人和队列同步行走以及随机行走测试,获得了该桥的人致振动响应,并对其振动舒适性进行评价,该研究有效支撑了该新体系完备性。

桥面加速度响应频谱图



推广应用


该项目技术已授权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PCT国际专利1项),获得省级工法3项,主编团体标准1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 2篇、EI 2篇、中文核心3篇)。该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西安市会展中心外围提升改善道路项目建材北路钢结构工程项目、赣州市蟠龙大桥工程等类似桥梁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Q690D气保焊打底和埋弧焊填充盖面工艺的焊接工艺评定

斜撑支座顶部与钢板带接触面节点

施工完成悬桥照片





END



2007年3月,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国钢结构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设立“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国科奖社证字第0163号),每年评审一次。


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申报要求的“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提名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目前,协会多次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已有4个年度的6个项目获奖,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协会奖励坚持公益性,不收取任何费用,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要求做好《社会科技奖励年度工作报告》和社会科技奖励第三方评价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得到了钢结构行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联系人:

刘   丽  010-82229059 13810524096

邱林波  010-82227104 13661109635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